TC11鈦合金是一種高鋁當量馬氏體型a+β兩相鈦合金,因其良好的高溫強度、耐腐蝕性、熱穩定性及抗蠕變性能,在航空航天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。隨著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,對鈦合金的組織及性能要求日益提高。本文研究了三種不同鍛造工藝對TC11鈦合金棒材顯微組織和力學性能的影響,旨在為優化鈦合金的鍛造工藝提供理論依據。
試驗用的TC11鈦合金鑄錠采用真空自耗電弧爐經三次熔煉,成品錠型為準720mm。取鑄錠上、中、下三點測化學成分,結果符合國家標準要求。
按照三種鍛造工藝,得到準240mm棒材。在不同工藝鍛造的棒材端部50mm處各取兩組試樣,規格為準240mmx30mm。每組試樣經過950℃/2h, AC+530℃/6h, AC的熱處理,最后對熱處理后的試樣進行室溫拉伸性能的檢測。金相試樣經過砂紙粗磨、細磨、機械拋光和化學腐蝕后,采用OLYPUS PEM-3金相顯微鏡進行顯微組織觀察。室溫拉伸試樣按GB/T228-2002標準制作加工,并采用UTM5205電子萬能試驗機進行性能測試。
結果分析與討論
鍛造工藝對TC11鈦合金棒材顯微組織的影響
圖1展示了使用三種工藝鍛造的TC11鈦合金棒材的顯微組織。對比發現,經a+β兩相區鍛造后,TC11鈦合金試樣的顯微組織為典型的等軸組織,其中β轉變基體上分布著等軸α相。隨著鍛造溫度的升高,溶質原子擴散速度加快,α相向β相轉變增多,使得初生α相含量減少。因此,可以通過控制熱變形溫度來控制TC11鈦合金中初生α相與β相轉變的比例。
此外,經過β區和兩相區鐓拔后,原始鑄態組織經過β區充分破碎,形成的β相區片層組織厚度較薄,易于破碎球化。而未經β相區充分變形的組織,其片層組織厚度較厚,雖然經過兩相區鍛造處理,但其組織表現為條狀α相,沒有完全球化,且組織粗大。
鍛造工藝對TC11鈦合金棒材力學性能的影響
表3列出了三種鍛造工藝的TC11鈦棒材的室溫拉伸性能。結果顯示,按照工藝B鍛造的棒材抗拉強度高出50~75MPa,屈服強度高出30~55MPa,伸長率及斷面收縮率略有降低。
這是由于室溫下,兩相鈦合金的強度隨著初生α相含量的變化而變化。初生α相含量增多,則其強度升高。同時,晶粒的細化程度也會影響合金的強度。合金組織越粗大,強度越低。因此,使用工藝B的棒材強度略高一些,而塑性與其他兩種工藝相當,實現了強度和塑性的較好匹配。
結論
1.可以通過控制鍛造溫度來控制TC11鈦合金中初生α相與轉變β相的比例。隨著變形溫度的升高,α相向β相轉變增多,使得初生α相含量減少。
2.通過β相區和兩相區相結合的鐓拔變形方式,更易于原始鑄態組織的破碎,成品棒材等軸組織球化程度較高。
3.初生α相含量越高,等軸組織球化程度越高,組織越細小,這有利于棒材的塑性和強度的較好匹配。
下一篇:沒有了!